教學理論框架

協作社不是用來取代高質素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建基於Root-Bernstein提倡的「可獲得式」、「體驗式」及「跨學科式」三個學習模式的概念,協作社提供一個虛擬學習環境,包含數碼及傳統教材,在個別科目以外,協助老師教授發明的普遍性過程(universal process of invention),從而孕育創意及創新能力。教授直覺性、想像性的技能、以及跨科目的教育,正是創意的模範。基於Holdren及Saxberg虛擬教育與博雅教育之前的研究,我們認識到以下步驟必需實行以確保虛擬教育的質素:
  • 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來協調在線與離線的學習體驗,教學目的在於整合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該等知識與技能的精通,必須可透過示範、觀察和評估中顯示出來。
  • 以精確的界面設計來優化學習的投入性,幫助教師與學生以最少資源逹至精通,同時在虛擬環境上獲得成果。
  • 以統一的資訊設計表示特定活動資源庫中的內容;內容必須可擴張及可確認(經過檢查)、安全(經過監測及控制),以及遵守本地及有關國際的機制。
  • 以富有彈性的互動設計來輔助及延伸課堂活動,允許自訂內容以迎合個別地域性的或個人的需要。
協作社提供下列各項學習模式:
  • 釋識相關協作社:連結聯想
  • 通識教育:認知覺悟擴闊拓展批判啟發
  • 跨學科:扮演表達嘗試創造
  • 多用户:溝通協作
  • 個人:評價反思
  • 系統管理:記錄登記

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