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te • 釋識相關協作社
潛能創意發展通識教育跨科協作平台
需要及重要性
引用博雅教育提議人亞里斯多德,富蘭克林及愛因斯坦,Finn及Ravitch提倡通識教育是預備運作良好民主社會的必需品。在香港,通識教育已列為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目標是孕育學生的創意及創新潛能,以準備民主社會的公民生活。通識教育孕育的獨立思考、社會觸覺及高度適應性,為學生在將來升學、就業及終生發展,提供了有用的基礎。通識教育有三個目標(ABC):
- 認知覺悟 (Awareness):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觸覺
- 擴闊拓展 (Broadening):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及看事物的角度
- 批判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提升學生批判思考能力
- 評估困難
- 課程欠缺清晰指引
- 欠缺一致性
- 教授不是以課本為本
- 需具社會觸覺
目標及目的
開始之前,請考慮以下兩個處境:
- 想像一個現實的情況,那裡有個人的、地區性的及全球性的事件。我們把這些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事件重現,視像化及模擬出來,辯論及討論它們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好處及壞處、潛能及合用性、以及目標及結果;或許是在課室、工作坊、講座中作出互動;或許是在大型活動中,輔以多種模式的虛擬學習環境中使用。
- 想像一個辯論及討論的過程,參與者可以扮演一個角色,從社會文化、經濟金融、科學科技等不同背境及觀點,透過文字、動作、面部表情傳遞信息,穿越個人和群眾的外表、思維的不同,從而表逹同意、不同意、建議及詢問等不同參與者的觀點,影嚮參與者的決定。
- 透過跨學科協作平台,建立發展潛能創意的教學理論框架。
- 透過多用戶雙語(中英)互動故事創作平台,協助不同學科的老師及學生主動投入使用科技教學。
- 透過傳統及數碼教材課堂計劃及配合機制,協助老師自定、整合及發放教材,用作教學、評估及宣傳。
- 透過活動計劃,包括討論區、講座、工作坊及互動展覽,協助校長、老師、學生及公眾認識及利用計劃成果。
教學理論框架
協作社不是用來取代高質素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建基於Root-Bernstein提倡的「可獲得式」、「體驗式」及「跨學科式」三個學習模式的概念,協作社提供一個虛擬學習環境,包含數碼及傳統教材,在個別科目以外,協助老師教授發明的普遍性過程(universal process of invention),從而孕育創意及創新能力。教授直覺性、想像性的技能、以及跨科目的教育,正是創意的模範。基於Holdren及Saxberg虛擬教育與博雅教育之前的研究,我們認識到以下步驟必需實行以確保虛擬教育的質素:
- 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設計來協調在線與離線的學習體驗,教學目的在於整合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該等知識與技能的精通,必須可透過示範、觀察和評估中顯示出來。
- 以精確的界面設計來優化學習的投入性,幫助教師與學生以最少資源逹至精通,同時在虛擬環境上獲得成果。
- 以統一的資訊設計表示特定活動資源庫中的內容;內容必須可擴張及可確認(經過檢查)、安全(經過監測及控制),以及遵守本地及有關國際的機制。
- 以富有彈性的互動設計來輔助及延伸課堂活動,允許自訂內容以迎合個別地域性的或個人的需要。
- 釋識相關協作社:連結聯想
- 通識教育:認知覺悟、擴闊拓展、批判啟發
- 跨學科:扮演表達、嘗試創造
- 多用户:溝通協作
- 個人:評價反思
- 系統管理:記錄登記
概要平面圖與虛擬世界
Kolb指出人的一生成長及發展有三個階段,名為:

二維平面圖
其後可再以三維立體虛擬環境(下圖)展現。允許學生創作互動故事,他們會極意願參與其中。這不單提供了主要的教育得益,更可建立他們的自尊心及團隊精神。

三維立體虛擬環境
- 整合(以自我為過程,辦理與世界的事務)
- 特別化(以自我為內容,辦理與世界的事務)
- 可獲得的(浸淫在世界,不同的自我不會構成區別)

其後可再以三維立體虛擬環境(下圖)展現。允許學生創作互動故事,他們會極意願參與其中。這不單提供了主要的教育得益,更可建立他們的自尊心及團隊精神。

釋識相關協作社
釋識相關協作社(下圖)是由中央的作業領域及上下左右四個面板組成。所有面板都可開關的,關閉面板可增加作業領域的面積。
協作社(工作區與面板)
這些界面的可利用性視乎身處的環境,取決於其中的學習方法本質、活動和內容。例如,從認知覺悟及擴闊拓展的資源庫,參與者可選擇其內容;從扮演表達中,參與者可編輯對話、選擇動作及面部表情;從連結聯想中,參與者可作進一步的編輯與整合。
N.B. 如資料超越界面的界限,會以 … 顯示。滑鼠指向 … 標點時,便可從鼠標提示得悉全文。
- 作業領域包括協作社介面連結聯想。
- 上面板用作系統管理,使用記錄登記,管理員可登記教師及學生,教師可評分及登記或修改課程記錄,而學生可視察課程記錄。 下面板用作資料輸入及編輯,系統根據已選擇項目的屬性提供相應的界面。通識教育界面包括批判啟發;跨學科界面包括扮演表達及嘗試創造;個人界面包括評價反思。如沒選擇項目,下面板提供多用户界面溝通協作。
- 左面板包括通識教育界面擴闊拓展,只提供純文字顯示。
- 右面板包括通識教育界面認知覺悟,提供三種顯示選項:純文字(預設)、縮圖及文字、純縮圖。

這些界面的可利用性視乎身處的環境,取決於其中的學習方法本質、活動和內容。例如,從認知覺悟及擴闊拓展的資源庫,參與者可選擇其內容;從扮演表達中,參與者可編輯對話、選擇動作及面部表情;從連結聯想中,參與者可作進一步的編輯與整合。
N.B. 如資料超越界面的界限,會以 … 顯示。滑鼠指向 … 標點時,便可從鼠標提示得悉全文。
認知覺悟
通識教育界面認知覺悟(左面板)透過三個資源庫,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認知。資源庫包括:參考問題、參考主旨及參考文獻,用作提高社會觸覺。資源庫內容是文字格式,其內容參考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二零零七年聯合編訂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發展而成。使用者可選擇及修改各種已預先準備的問題、主旨或文獻。認知覺悟包含了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等學習範圍。
參考問題(左)包括三個組別:單元、獨立專題及跨單元。
參考文獻(右)包括三個組別:書本、網站、及媒體。

參考問題(左)、參考主旨(中)、參考文獻(右)
參考問題(左)包括三個組別:單元、獨立專題及跨單元。
- 單元組別包括: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
- 獨立專題組別包括:傳媒、教育、宗教、體育運動、藝術、及資訊及通訊科技。
- 跨單元組別包括了主題的主要問題,用作查詢,如禽流感及北京奧運等。
參考文獻(右)包括三個組別:書本、網站、及媒體。



擴闊拓展
通識教育界面擴闊拓展(右面板)提供三類資源庫:選擇角色、選擇團體、及選擇環境,用作擴闊視野,學生可選擇及修改各種已預先準備的角色、團體或環境。除協作社創作的多媒體之外,資源庫的項目來自人物肖像、圖像、標誌、商標及相關網站。資源庫的內容有三種顯示方式:純文字、縮圖及文字、及純縮圖。

選擇角色(左)、選擇團體(中)及選擇環境(右)
選擇角色資源庫(左)包括三個組別:真人(預設)、傀儡及飾品。



選擇角色資源庫(左)包括三個組別:真人(預設)、傀儡及飾品。
- 真人組別包括人物肖像,有以下社會身份:運動員;中國政要;公務員;專業演員;名流權貴;傑出青年;政治人物;宗教領袖;科學家;世界政要。
- 傀儡組別現包括電腦虛擬傀儡角色,有以下主要職業範疇:農務、禽畜、林木及漁業工人;輔助專業人員;運動員;宗教人仕;文員;工藝及有關人員;非技術工人;專業演員;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其他人仕;機台及機器操作員及裝配員;專業人員;服務工作人員;商店銷售人員;學生;超自然人物。
- 飾品組別現包括電腦虛擬飾品:眼飾;髮型;頭飾;面具
- 香港組別現包括下列團體組織:聯盟、合作社、協會、銀行、廣播事業、商會、電影院、委員會、速遞、百貨公司、區、企業、信貸財務公司、基金會、政府部門、政府有關機構、大學及專上教育、醫院、酒店、學會及學院、卡拉OK、政黨、報刊、小學、地產商、研究中心、酒樓及餐廳、中學、電訊、旅行社、及公用機構。
- 中國組別現包括下列團體組織:銀行、廣播事業、商會、電影院、百貨公司、企業、政府部門、大學及專上教育、地方政府、政黨、及報刊。
- 世界組別現包括下列團體組織:航空公司、城市、國家及地區、企業、基金會、運動會、大學及專上教育、及運動。
- 場境組別包括二個範疇:室內及戶外。
- 道具組別包括八個範疇:動物、器具、顯示、裝備、設備,傢俱、植物及工具。
- 效果組別包括三個範疇:聽覺、自然及視覺。
扮演表達
跨學科界面扮演表達(下面板)包括編輯介紹、編輯問題、編輯結論、動作示意及表逹情感等副界面,用作激發文學及人文科學等學科的學習興趣。參與者可透過編輯對話及選擇動作與面部表情(下圖),在設定的情景中表達感情。這些功能協助發展講故事的技能(一致的策劃、有動機的角色及有說服力的對話)。

扮演表達(編輯對話)

扮演表達(選擇動作與面部表情)
控制台(下圖)包括:

控制台


控制台(下圖)包括:
- 角色設計副界面(控制台左上)用作切換身份(真人或傀儡), 切換性别(男性或女性),切換面容(非洲、亞洲、歐洲或印度),切換體形(細、中、大或特大),調整年齡(控制台下側),選擇膚色,選擇髮色及選擇飾品(眼飾、髮型、頭飾或面具)。
- 界面切換副界面(控制台左下)用作切換底圖(網格或空白),切換顯示(純文字、縮圖或文字、純縮圖),切換語言(中文或英文)及切換模式(設計或發表)。
- 界面起動副界面(控制台右側)用作重做、取消、儲存、執行、删除或離開。

連結聯想
協作社界面連結聯想(中央作業領域)允許參與者以遞進式定義一個主題及收集相關項目,建立分類,架構及故事情節。定義通過六個副界面:摘要簡報、腦力激盪、聯繫思維、聯繫組織、聯繫策劃及聯繫合併。所有副界面均允許添加筆記。
摘要簡報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定義一個主題,增加及編緝相關的問題、主旨及文獻項目。

摘要簡報(定義主題)
腦力激盪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收集相關的問題、主旨、文獻、角色、團體及環境項目。

腦力激盪(收集有關項目)
聯繫思維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建立思維分類,把相關的問題、主旨、文獻、角色、團體及環境項目連結聯繫。

聯繫思維(把項目分類)
聯繫組織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組織等級架構,把相關的角色及團體縮圖連結一起。

聯繫組織(把項目分級)
聯繫策劃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策劃故事情節,把相關的問題、角色及團體項目連結一起。

聯繫策劃(創作故事)
聯繫合併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從認知覺悟、擴闊拓展、及在連結聯想建立的二維平面圖整合。二維平面圖包括摘要簡報、腦力激盪、聯繫思維、聯繫組織及聯繫策劃。

聯繫合併(整合項目與二維平面圖)
整合後的二維平面圖,可以轉換成三維教學環境(下圖),作為進一步的辯論及討論情景。

聯繫合併(討論故事處境)
摘要簡報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定義一個主題,增加及編緝相關的問題、主旨及文獻項目。

腦力激盪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收集相關的問題、主旨、文獻、角色、團體及環境項目。

聯繫思維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建立思維分類,把相關的問題、主旨、文獻、角色、團體及環境項目連結聯繫。

聯繫組織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組織等級架構,把相關的角色及團體縮圖連結一起。

聯繫策劃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策劃故事情節,把相關的問題、角色及團體項目連結一起。

聯繫合併副界面(下圖)允許參與者從認知覺悟、擴闊拓展、及在連結聯想建立的二維平面圖整合。二維平面圖包括摘要簡報、腦力激盪、聯繫思維、聯繫組織及聯繫策劃。

整合後的二維平面圖,可以轉換成三維教學環境(下圖),作為進一步的辯論及討論情景。

資源庫
參考文獻:拖曳文獻項目至作業領域,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文獻縮圖(細),便可切換書本、網站或媒體。
參考主旨:拖曳主旨項目至作業領域,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主旨縮圖(細),便可切換主題、註解或詞彚。
參考問題:拖曳問題項目至作業領域,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問題縮圖(細),便可切換問題。
選擇角色:拖曳真人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真人縮圖,便可切換真人縮圖、角色及名稱。 單按此縮圖右下角的上載
按鈕,便可於作業領域上載真人縮圖。而拖曳真人項目至控制台中央的真人角色,只可切換其真人縮圖。
傀儡組別:拖曳傀儡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傀儡縮圖,便可切換傀儡縮圖、角色及名稱。而拖曳傀儡項目至控制台中央的傀儡角色或真人角色,只可切換其身體。
飾品組別:拖曳飾品項目至作業領域中的傀儡縮圖或控制台中央的傀儡角色,便可切換飾品。
選擇團體:拖曳團體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團體縮圖,便可切換團體及其名稱。 單按此縮圖右下角的上載
按鈕,便可於作業領域上載團體縮圖。
選擇環境:拖曳環境項目至作業領域、道具 或效果。
效果縮圖右下角的調整範圍
按鈕,便可於作業領域調整效果範圍。單按右上角的切換程度
按鈕,便可於作業領域切換效果程度:細
、中
、大
、特大
。
參考主旨:拖曳主旨項目至作業領域,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主旨縮圖(細),便可切換主題、註解或詞彚。
參考問題:拖曳問題項目至作業領域,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問題縮圖(細),便可切換問題。
選擇角色:拖曳真人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真人縮圖,便可切換真人縮圖、角色及名稱。 單按此縮圖右下角的上載

傀儡組別:拖曳傀儡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傀儡縮圖,便可切換傀儡縮圖、角色及名稱。而拖曳傀儡項目至控制台中央的傀儡角色或真人角色,只可切換其身體。
飾品組別:拖曳飾品項目至作業領域中的傀儡縮圖或控制台中央的傀儡角色,便可切換飾品。
選擇團體:拖曳團體項目至作業領域中,便可添加;而拖曳至作業領域中的團體縮圖,便可切換團體及其名稱。 單按此縮圖右下角的上載

選擇環境:拖曳環境項目至作業領域、道具 或效果。
效果縮圖右下角的調整範圍






超連結,多媒體,按鈕及縮圖
單按團體項目及真人項目(角色)右下角的超連結
按鈕,便可打開新視窗到相關網站。而單按右面板的環境項目及傀儡項目(角色)右下角的再生
按鈕,便可於作業領域再生相關的多媒體。
非滑鼠指向時,淺灰底深灰記號表示暫時不可用;而淺灰底白記號表示可用。滑鼠指向時,可用按鈕的底色是根據其屬性,用以下四種不同顏色表示:切換、起動、 調整、 聯繫。
切換按鈕包括切換程度
等按鈕。
起動按鈕包括添加
、超連結
、控制台
、尋找
、提交
、離開
、再生
、停止
、幫助
、向後
、向前
、上載
等按鈕。
調整按鈕包括調整範圍
等按鈕。
聯繫按鈕包括聯繫思維
、聯繫組織
、聯繫策劃
等按鈕。
關於其他按鈕,請查閱控制台。
縮圖包括下列七種狀態,以不同框的顏色代表:可選擇、可編輯、可切換、可聯繫、可調整、可起動、可同步。縮圖右側可編輯的文字,以下劃線表示。








非滑鼠指向時,淺灰底深灰記號表示暫時不可用;而淺灰底白記號表示可用。滑鼠指向時,可用按鈕的底色是根據其屬性,用以下四種不同顏色表示:切換、起動、 調整、 聯繫。
切換按鈕包括切換程度

起動按鈕包括添加












調整按鈕包括調整範圍

聯繫按鈕包括聯繫思維



關於其他按鈕,請查閱控制台。
縮圖包括下列七種狀態,以不同框的顏色代表:可選擇、可編輯、可切換、可聯繫、可調整、可起動、可同步。縮圖右側可編輯的文字,以下劃線表示。







訂閱:
文章 (Atom)